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FB貼文消費量的關鍵,從「互動」跟「點擊」來看

因為每次拖稿都拖很久,
還不如趁機一次把相關內容討論完,
也順便為自己的概念作一個整理。
同時也稍微打一下廣告,
田木子平常是經營另一個部落格,
那邊的文章比較多(只是WP常當機)。
徵信社田木子-永遠的故事收集者
不過仔細一看...那邊的電影心得也稍微多了些....

回到之前討論的重點,
從原文版的FB匯出資料中,
可以看出「互動」跟「點擊」的問題。
用原文查詢了後,
可以看出國外的用戶或是網路行銷者也很困惑,
其中,最讓田木子覺得「這位真有兩把刷子」的解釋者,
當然就屬....

喬恩盧默(
↑↑Jon Loomer本人,一直針對FB的行銷做研究,如果英文不錯的人他也有直播,或許能挖到不少寶(畫面出自其官網)

他是怎麼解釋兩者差異呢?
首先,他倒是先給了一個讓人頗為絕望的答案...
我無法得知明確的答案 by Jon Loomer
他這樣說也不算推卸責任,
因為貼文消費量本身的定義也不斷產生改變,
在2011年(已經是6年前的事了...),
Consumers的定義是: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licked on any of your content without generating a story
用戶在你的PO文內容卻不產生「故事」。
因為要解釋下去會一個接一個,
所以這篇暫時不解釋FB的story。
大家只要知道「消費量」的定義是「不斷在更動的」!!

但是,FB本身會採用的關鍵數據應該就是
那幾項,所以田木子猜測,
互動、點擊的數字不同,就是因為採計的
「項目」不同。

以下是還沒做過完整數據實驗+報表內容的猜測,
post_engaged

  • 評論(留言)
  • 按讚
  • 文章中的「特定項目」

Consumers

  • 閱讀更多(應該就是平常展開文章的那個選項)
  • 連結點擊(無論是否為FB本身的連結,安插的外部連結也算)
  • 相片點擊(這應該沒甚麼問題吧?)
  • 其他點擊(上述以外的所有點擊,但不包含負面回饋)
但是我們又可以從數字中知道「消費量」<「互動」
同樣是獨立用戶計算,所以一定是消費量少計算了甚麼資料。
而上面兩項的內容應該有甚麼重疊之處。
像是互動中的「按讚」應該就包含在消費量的「其他點擊」。
這也是很多行內人討論的重點。

「我們不知道少計算甚麼項目,甚至連該定義中包含甚麼都很難得知」

那怎麼辦呢?
田木子大概想到幾種辦法:
1.繼續深入地做比對實驗,釐清兩者的項目,但就變得很複雜,不是一人一時能夠推完的。

2.暫時把問題「存而不論」,雖然不知道最確定的要素,
但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知道FB重視的要項(像是閱讀、相片點擊、按讚、分享、評論)

3.假裝沒這些問題,反正我是內容行銷小編,只要負責想內容就好(咦?)

那...萬一主管要求報告怎麼辦呢?
這時候就說「連喬恩盧默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也是正常的!!(理直氣壯)」
主管...............
↑↑主管充滿疑問,不過它們應該也不知道喬恩盧默...
延伸閱讀:
再談FB的貼文消費量(Post Consumers),從原文找出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