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再談FB的貼文消費量(Post Consumers),從原文找出關鍵

最近網路行銷界的注意力大概都被
百事、聯航、全聯總裁失言等事件吸走,
應該沒人沒事會研究FB的系統,
據上次的文章:

FB洞察報告的秘密-貼文消費量(Post Consumers)VS已互動的用戶(Engaged Users)

已有一段時間(其實田木子本來覺得應該沒多少人看XD)
不過好的網路行銷者應該把充實自我當作日常修行,
畢竟話題或風向會變,
只有自己的實力才是最能依恃的最後武器!!


當然,田木子還是要強調,
下面很多內容是自己的推敲跟猜測,
「演算法」就是這樣,
只能推估、無法盡數了解(除非你是該平台或系統的操作工程師)。
加上規則變化是家常便飯,
所以不妨把重點放在「推理的過程」,
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本篇適合有一定基礎的朋友,
行外的朋友看到這堆名詞應該會很頭痛吧XD

  • 轉回英文版了解原始名稱

其實田木子當初在看洞察報告時就有這樣的疑問,
因為太多解釋都太像了,
查詢名詞也查不出所以然。
這時候就要發揮歷史系的根本功夫-查「原本」。
FB是美國人創得,當然要從英文去推敲
名詞的意思囉!!
↑↑中文翻譯難免讓人摸不著頭緒

要改原本語言也不難,前往FB的設定就能看到

↑↑在封鎖欄位的FB調整語言部分

從原本的稱呼就能看出為什麼要叫做「消費量」

↑↑儘管翻成英文但好像還是一樣模糊XD

其中「J行」的「post_consumptions」就是消費量的原文,
unique應該不用講了吧?獨立使用者計算,一帳號不多次計算。
lifetime則為週期時間。通常為七天,
像是田木子經營的粉絲團就是上星期五到這星期四。
換言之,如果某用戶甲在星期三來過一次,
星期五又來了一次,就會分別被列入上個時間段落、
以及這禮拜的時間段落一次。至於為什麼在那麼奇怪的時間,
應該是因為FB是跟著美國的時間走,所以才會有
禮拜五到四這樣的時間計算。

而消費量的英文原文是這樣稱呼的:
Lifetime: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licked anywhere in your post. (Unique Users)
可以看出原文確實是比較清楚,
所謂的消費量就是用戶點擊PO文的任一處(不管圖片、連結、時間)
而J行跟K行分別是獨立用戶的計算,
以及用戶點擊的重複計算。
因為如果貼文很有趣,極有可能用戶會點到不同的地方。
(像田木子這種手賤的人就是如此?)

所以照這樣講,K行的數字會比J行多,
因為同一人會有如上述所言的重複點擊問題。
比對看看確實如此,
到這邊為止,好像都說得通,
也可以解釋出一個脈絡。

但是問題又來了,儘管是英文版
post_engaged
post_consumptions還是有某種程度的混淆。

從原文來看,分別是

post_engaged
The number of unique people who engaged in certain ways with your Page post, for example by commenting on, liking, sharing, or clicking upon particular elements of the post.

而後者是
post_consumption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licked anywhere in your post.
田木子覺得原版好的原因在於....FB原版說明還是比中文版詳細些,

但是名詞的翻譯部分就真的比較困難了,

像是 engaged 這詞就不太好翻了,有人翻成消費者涉入

有點繞口,翻成消費者互動也許好些,

田木子有時候就直接稱之為「互動」。

FB也舉了按讚、評論、分享、點擊貼文中的「特定部分」。

所以,看過原文後可以發現,

問題似乎比較清晰了。

也被限縮到FB的「互動(engage)」以及「點擊(click)

都是獨立用戶計算,兩者之間有甚麼差異呢?

有趣的議題,咱們下次再聊~~~

延伸閱讀:

FB洞察報告的秘密-貼文消費量(Post Consumers)VS已互動的用戶(Engaged Us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